暴力行为通常是指直接伤害另一个人的躯体或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的攻击行为。精神病人在病情发作时精神活动不受意志支配更易出现暴力冲动行为,是精神科常见的危急状态。本文对2009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60例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分析
1.1一般资料
攻击方式:抓伤15例,拳击20例,咬伤8例,踢伤10例,掐脖子3例,持物伤人4例。暴力行为伤及对象:医生10例,护士18例,护工7例,病人25例。
1.2病因分析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查阅护理记录和交班报告、调查询问等方式收集资料,归纳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1.3病因分析结果
本组17例病人受幻听、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影响而发生暴力行为,占28.3%;13例病人因否认有病,不愿接受住院治疗而出现冲动行为,占21.7%;10例病人因处于兴奋躁动状态,激惹性高而发生冲动伤人行为,占16.7%;6例病人因工作人员态度不够冷静,动作粗暴而发生暴力伤人行为,占10.0%;8例病人因药物副作用如药源性焦虑、颈项强直等难以忍受而出现冲动行为,占13.3%;6例病人对治疗不合作,强制治疗服药时引发暴力行为,占10.0%。
2、护理体会
将病人安置在安静、宽敞、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室内设施力求简单适用,消除一切危险物品,关掉音响、电视,减少噪声,室内色彩以淡蓝、淡绿或浅米色为宜,柔和的色彩可以调节病人烦躁的心理,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2.2症状护理
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应与其他病人分开管理,减少对其他病人的影响。护士要熟悉病人病情,对既往出现过暴力行为的病人应详细分析原因,提出护理对策。要认真观察病人服药情况,确保病人服药到胃,以尽快控制精神症状,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尽量避免在幻听、关系妄想或被害妄想的病人面前或视线内与他人耳语,以免病人怀疑产生敌意。对病人的病态表现不可流露出厌恶和恐惧的表情,以免感染病人,引起不良后果。
2.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要关心和尊重病人,应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同情心,避免使用指责的刺激性语言,满足其身心合理需求,使病人体会到病房的温暖而安心住院。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仅有利于护士开展工作和避免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还会使护士获得更多的与病人有关的信息,如一些病人会及时向护士汇报其他病人间的矛盾、摩擦,这为护士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赢得了时间,从而将暴力行为消灭于萌芽之中。
2.4加强护理观察
护士要加强工作责任心,严密巡视观察,善于捕捉病人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暗示信息,对一切异常迹象都应提高警惕,恰当分析,防患于未然。对病人不合作或冲动等过激言行不进行辩论,但不轻易迁就。对那些行为、情绪失控,无法用言语劝说的病人要及时通知医生,给予药物控制或保护性约束。对保护性约束病人要注意定时观察肢体血运情况,满足病人营养、水分及排泄要求。
2.5心理护理
护士平时应多与病人沟通交流,及时洞悉病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在做各种治疗护理前,应做好告知解释工作,以取得病人的合作。对病人异常的谈话内容,不可表露厌烦、否定的对立情感。护士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做到沉着冷静,和颜悦色,稳重自信,给病人以心理上的支持,从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采取个别交谈,集体授课等方法,做好健康宣教。内容包括:
①疾病知识教育,如疾病发生前的征兆、心理感受、情绪反应,讲解暴力行为发生的后果,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自控能力。
②用药指导,向病人讲解药物的知识,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③宣泄情绪情感的方法,教会病人利用言语方式或体力活动发泄敌意而非暴力行为;引导病人参与喜爱的活动,如简单的小手工制作以分散注意力;教会病人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如愤怒时从1数到100、绞衣角、撕纸头等,无法自控时尽早寻求医护人员帮助。
总之在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人员应该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用心照顾,耐心对待,这样才能缓解患者的焦躁情绪,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天津圣安医院住院部护士长表示:在长期的患者护理过程中,我们已经掌握了跟患者交流沟通的技巧,并且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和需要,近年来患者袭击医护人员的事情已经很少发生,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再接再厉,努力使患者快乐的度过每一天!